1906年,時為助理教授的今村明恒先生根據(jù)歷史地震和自己的研究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預言在50年內日本相模灣將發(fā)生大地震。這篇文章受到了日本地震學泰斗時為東京帝國大學地震學教研室主任大森房吉教授的猛烈抨擊,認為今村明恒的文章缺乏可靠的科學依據(jù)并會引起社會恐慌,今村明恒從此處境艱難(大森是日本地震學創(chuàng)始者,也是世界知名的地震學家,提出初期微震時間與震際距離關系的理論,俗稱“大森公式”)。大森房吉根據(jù)自己曾研究的日本大地震分布,于1922年對今村明恒的文章評論寫道:“現(xiàn)在東京近鄰地區(qū)保持地震平靜,但距東京平均60km的周圍山區(qū)地震頻頻發(fā)生,雖然在城里常常明顯感到這些地震,但因為該地區(qū)不屬于嚴重破壞的地震帶,并不構成危險。”[1]。不幸的是,今村明恒的預測言中了,1923年9月1日中午時間,地震發(fā)生了,震級后來修訂為M8.3。這次地震日本稱為“關東地震”。當時東京的街道擠滿了人,而震后發(fā)生的大火讓東京城一片廢墟,成為日本人的夢魘。關東大地震奪走了14.3萬人的生命,成為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2,3]。正在澳大利亞悉尼天文臺開會的大森房吉得知被自己否決的大地震發(fā)生的消息后,震驚不已,心臟病發(fā)作,在抵達日本不久后去世(一說法認為大森在抵日前已經客死他鄉(xiāng))。逝世之前,大森房吉將后事托付給了今村明恒。在今村明恒倡議下,1925年,日本創(chuàng)建了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
在今村明恒領導下,日本地震學有了新的發(fā)展,他們認為在東海未來會有特大地震發(fā)生的可能。根據(jù)此預測,日本地震預測研究小組1962年提出初步方案,計劃用10年的時間集中收集基礎資料,包括大地測量、地殼形變觀測、地震儀器觀測、地震波速度分析、活斷層的調查和測量、地磁觀測以及地電觀測等,來分析地震前的各種前兆活動,并提高地震預測的準確度。1978年,日本國會通過了《日本大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的對于大地震的對策。在這個法規(guī)中提出了1979~1983年日本的目標是:在繼續(xù)改進和完善觀測系統(tǒng),加強長期地震預測研究的同時,重點抓關東南部及東海地區(qū)的短期前兆,使地震預測向實用化階段過渡。
據(jù)日本《每日新聞》報道(1985),日本政府地震調查研究推進總部日前決定研究地震預測新方法,以期能預報短期內將要發(fā)生的地震,以應對今后30年內發(fā)生概率超過50%的日本東南海和南海地震。該方法是根據(jù)觀測數(shù)據(jù)建立引發(fā)地震的板塊運動模型和斷層運動模型,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進行預測模擬。日本有關方面預測,如果這兩個大地震同時發(fā)生,最嚴重的情況下可造成近2萬人死亡。自1978年以來,東海地震活動性增強,日本學者一直預測,在沿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溝,有一個預計中的“東海大地震”[4],但這個大地震迄今還沒發(fā)生,使許多人感到悲觀,并導致了著名的地震預測專家、“東海大地震”判定委員會主席茂木清夫1997年黯然下臺。
盡管學術界對地震預測預報還有著很多爭論,但是不可否認,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工作。日本政府的做法也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盡管當時預計中的“東海大地震”并沒有發(fā)生,但日本政府也據(jù)此制定了“大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并據(jù)此開展了大量的啟動應急反應計劃的準備工作,在此次如此巨大的地震和海嘯災難中日本仍能有序應對,應該說與《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案》的不無關系。不知本次3.11特大地震會讓茂木清夫的支持者們感到更加遺憾和些須感傷,也因此讓日本的地震預測與預報重新調整思路。
3.11這樣的巨災告訴我們,應對大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做再多的準備都不為過,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大的天災面前,變得沉著和自信,而地震學家不但需要積極探索的熱情,前瞻性預言和猜想,更需要認真地實踐以及面對失敗的足夠勇氣。
參考文獻
[1] Bruce A.Bolt,地震九講,地震出版社,2000,P15
[2] Jagger, T. A. The Yokohama-Tokyo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1, 1923[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December, 1923, pp 124-146.
[3] Imamura, A.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Southeastern Japan on September 1, 1923[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une, 1924, pp 136-149.
[4] Mogi, K.Earthquake Prediction[M].Academic Press,London,1985.pp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