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地震尤其是逆斷型發(fā)震是一種造山運動,每一次地震都將導致山脈新的抬升,從而造就山脈持續(xù)隆升。然而,成都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強震過程中,由于大量滑坡崩塌的產(chǎn)生,導致山體物質大量下泄,其總體積超過由于地震造山運動導致的物質增生量。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黃潤秋、李勇,與英國杜恩大學Robert N. Parker等人合作完成的題為《汶川地震導致的物質虧損大于龍門山造山帶的地殼隆升幅度》的研究成果,近期已發(fā)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研究表明,汶川地震驅動的同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產(chǎn)生的松散物源,遠大于同震巖石隆升增加的山脈體積。研究者認為,這實際上導致了龍門山造山帶的物質虧損,而這種大型的陸內前緣地震則可能是導致龍門山地區(qū)地形地貌降低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