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宋曉東博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就近期該研究團隊發(fā)表于《自然·地球科學》上的最新研究成果《Equatorial anisotropy in the inner part of Earth's inner core from
auto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coda》等相關問題論述了自己的看法。
地震尾波噪聲自相關疊加技術的開創(chuàng)性運用
宋曉東和他指導的博士后王濤以及碩士研究生夏唅組成的中國籍科學家團隊分別來自中國南京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該研究團隊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地震尾波噪聲自相關疊加技術,通過提取來自地球中心的波來進行地球內核的研究,首次提出地球內核最中心部分的鐵晶體性質與地球內核外部的鐵晶體性質存在顯著差異的觀點,明確指出地球內核最中心部分,即內內核的鐵晶體排列呈東西向排列;地球內核外部,即外內核的鐵晶體排列呈南北向排列。
這一最新的研究結論推進了人類對于地球最中心區(qū)域的形成和演化的認識深度。
宋曉東指出,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另一廣泛地意義在于開發(fā)了探測地球最深部奧秘的嶄新方法和手段,只要有小型地震臺陣就可以使用這一新方法來進行地球內核的研究,而不需受地震發(fā)生的位置的限制,所使用的方法有廣泛的應用的空間,而所提出的觀點可以得到重復驗證。
這一最新的研究結論推進了人類對于地球最中心區(qū)域的形成和演化的認識深度
20余年潛心研究地球內核1996年獲評全球十大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一
宋曉東從事地球內核研究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1994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成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保持多年與中國同行的合作,曾陸續(xù)在《自然》、《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頂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一系列原創(chuàng)科研成果,孜孜以求于不斷為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真實奧秘。
1996年,宋曉東與合作人在科學雜志《自然》上發(fā)表封面文章指出地球內核的轉速比地球自轉快的內核超速旋轉。這一研究成果被美國Science(科學)雜志評為當年全球十大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一。
1998年宋曉東提出了地球內核呈層狀分布理論,這一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在《科學》發(fā)表,說明內核的結構極其復雜。
2005年宋曉東團隊在《科學》上發(fā)表研究成果,證實內核的超速旋轉,指出地球內核的旋轉速度每年要比地幔和地殼快0.3到0.5度,也就是說,地球內核比地球表面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快3萬倍,新發(fā)現(xiàn)有助于解釋地球磁場是怎樣產生的。也結束了一場為期9年的爭論。
最新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則是2015年2月9日發(fā)表于《自然·地球科學》,這一成果是人類歷史上認識地球內核之心獨特性質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
宋曉東認為,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研究各有個的地位而又相互關聯(lián),難以區(qū)分的。比如對地球深部的研究,雖然沒有立竿見影的應用價值,但卻可以滿足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類最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培養(yǎng)新一代科學家和科學公民的重要部分。人們對地球內部的深入認識,對于地球磁場、地震地質災害、石油勘探等領域,則會帶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影響。
宋曉東表示,目前華人科學家群體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成為重要的學術力量,在多個領域有越來越多處于領導地位的華人科學家,未來取得更大的科學研究進展是指日可待的。
宋曉東團隊2015年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fā)表之后,英國BBC、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多倫多Star等西方主流媒體關注得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