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11日,在云南省昭通地區(qū)發(fā)生了7.1級的強烈地震。云南省永善、大關、鹽津、綏江等縣和四川省的雷波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震區(qū)地質構造復雜,近南北向、近東西向和北東向的褶皺、斷裂均較發(fā)育,其中以北東向構造近期最為活動,根據調查,這次地震的發(fā)震構造,除了與北東向的高橋-元亨隱伏斷裂的活動有關外,還與近東西向的鹽津-丁木構造帶和北西向的綏江-鹽津構造帶有關。震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系上部白云質灰?guī)r,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石灰?guī)r、玄武巖、砂巖、頁巖等,尤以石灰?guī)r和玄武巖分布最廣。由于巖層節(jié)理特別發(fā)育,風化極為強烈,加上降雨較多,故為崩塌、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重了地震災害。
震區(qū)位于滇東高原北部,為一強烈上升區(qū),地形相對高差一般為500-1000米。巖石破碎,河流沖溝發(fā)育,切割強烈,溝深坡陡,河谷多呈“V”形,瀑布、跌水較多。一般地形坡度在30o-40o以上,比較平坦、寬闊的地面極為罕見。
這次地震的地面破壞相當嚴重,突出的是崩塌、滑坡與滾石。地裂縫主要分布在極震區(qū)內以砂巖、頁巖為主的低緩山梁上,多數與山脊走向一致,為張性地裂縫。
崩塌與滑坡不僅毀壞了許多建筑物,而且堵塞了河流,沖垮了公路和大路,掩埋了農田。
滾石現象在極震區(qū)和VIII度區(qū)出現較多。它毀壞農田、房屋,甚至擊傷人畜。
震區(qū)內居民點十分分散,房屋多建在山坡上,大都為毛石墻或夯土墻的一層帶閣樓建筑,部分為穿斗木結構。崩塌、滑坡、巨大滾石所到之處,房屋均遭嚴重破壞。此外,建在山坡上的房屋,其地基為半填半挖,軟硬不一,地震中即使未遭崩塌、滑坡等沖擊,也多產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倒塌、塌頂、傾斜,以及穿斗木結構房屋的拔、柱腳移位等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