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月前,陜西富平。范圍104km2的富平縣地震小區(qū)劃項目開工。
在這13個月里,陜西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卞菊梅不知多少次往返在從西安到富平的路上。在這一年多里,卞菊梅不知在這塊已經(jīng)無比熟悉的土地上踏下了多少腳步,灑下了多少汗水。
2018年6月伊始,剛剛從野外回到辦公室的她還未坐定,一條圖片信息隨著提示聲顯示在她的手機上。
"幸運,太幸運了!中頭獎啊!"她端詳著手機屏幕里的圖片,情不自禁的叫了出來。
聽到卞菊梅的驚呼,同事們紛紛圍到她的跟前。

圖片中,野外的草地上整齊地碼放著層層一米一列的圓柱體。一只大手托著其中的一段,只見這塊圓柱體左右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一半發(fā)紅一半發(fā)黃,中間還有一條非常明顯的裂縫分界線。
"這是鉆孔采樣打在斷裂面上了,太難得了!"卞菊梅興奮地說。她關(guān)上手機,決定馬上出發(fā)再到野外現(xiàn)場去。
6月的陜西,天氣已熱了起來。一小時的疾馳,車停在勘測場地剖面旁。強烈的日光照射下,地面上蒸騰起裊裊的熱浪。還未到作業(yè)場地,遠處大地傳來咚咚的打擊聲。躡手躡腳的翻越一個雜草叢生的小山頭,再踩過干粉狀的黃土,鞋子和褲腳已不成樣子。
一陣塵煙散去后,高高的鉆井塔機出現(xiàn)在眼前正突突地掘墾著地面。卞菊梅箭步上前,像疼愛寶貝似的一把捧起地上的土疙瘩(鉆探巖芯),左看右看、右看左看。鉆井還在身后呼嘯,她聽不到了;鉆頭甩出的泥水粘在身上,她顧不上了。那一刻的卞菊梅,滿眼、滿腦、滿心都是手里這塊黃紅相見的土疙瘩。
日頭好像西斜了些,氣溫更高了,又濕又黏。空氣中混著泥土味兒、柴油味兒還有野草的味道。年過五旬的卞老師就一直蹲在這一大堆"土棒子"旁邊,左膝作桌,俯身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數(shù)據(jù)。
這個點記錄完,準備去往下個鉆探點查看樣本。她慢慢站起,嘟囔著:"老了,一站起來眼前一片黑呀。"緩了片刻,沒有步履蹣跚,也沒有躊躇遲疑,她繼續(xù)向遠處走去。
卞菊梅嘴邊總掛著一句話,她常說人的生命和大地的歷史相比,太微不足道。十萬年只是地球脈動的彈指一揮間,而我們就是要在這偶有的閃光中探尋它的秘密。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卞菊梅的腳步幾乎走遍了三秦大地。一次次勘探考察,最終匯成一本本厚厚的報告書,記錄在陜西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歷史中。這一塊塊考察完成的場地,像一塊塊畫出的綠色圓圈釘在地圖上,它們將變成未來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工廠,變成連接你我生活的公路、鐵路、管道,變成實現(xiàn)我們每個人夢想的舞臺。
回程的路上,回憶起卞菊梅的笑容,大家都說,卞老師好久都沒有這么高興過了。